天天简讯:美育在个体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2023-05-10 23:55:00     来源:穷心理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资料图】

我国的美育发展现状确实不尽人意,这决定了美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当下中国美育的缺失极为严重且呈现严重的功利化趋势。

美育在学校教育当中 尚处于十分薄弱,甚至被漠视的地位 ,在五育中是一块短板。

在学校美育中, 美育被完全等同于艺术教育 ,并且“ 以技入道” 的艺术教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只注重知识的片面输出,过分在意成绩分数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作为主流的教育观在社会中盛行。

这些导致了 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很多学校目前还没有充足齐全的美育课程。

事实是, 许多学校根本没有美育,甚至都没有开设艺术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认为 学习艺术科目是学生走向大学的敲门砖 ,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占少数,他们与孩子们奔走于各种不同的艺术培训机构,大都只是为了考级。

文学大师木心先生说过,“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这种非“因此施教”的培养方式抹杀了孩子的天分,同时破坏了艺术教育的环境。

在这种功利主义背景下,使得 现代教育失去了人文情怀,使美育成为了升学、就业的利器,注定会导致学生个性培养的缺失。

而美育的健康发展可以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 激发人的创造能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完善。

因此,在任何社会中,美育的存在与健康发展都将是检验教育质量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

美育在积极人格教育中的发展困境

美育涉及美学和艺术两个层面 ,但它并不等于两者简单相加的总和。因为 美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帮助人们树立人生态度和提高人生境界。

关于美育的本质, 美育是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形式教育、境界教育、完人教育 ,不同的人对其有着不同的认知。

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充分说明 美育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育的理解呈现明显认知错误, 认为美育完全等同于艺术教育,这是一种很狭隘的理解。

学校美育的发展现状也存在显著问题,就是 过分侧重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 。一言概之, 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但不能够完全等同于美育。

在唯利主义盛行的现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不再单纯地基于美的事物本身,而是夹杂了很多功利眼光。

例如,人们在置身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之中时,不再满足于风景对于人类身心的滋养,而将眼光放置在经济利益上。

泛滥的商业开发带来的是千篇一律的“人工美景”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 忽视的是创作者背后的故事与发人深思的深意,反而惊叹于它不菲的市场价值。

人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也越来越缺乏对人类美好品质的欣赏与探索 ,取而代之的是“白富美”、“高富帅”这样的修饰词。

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反映出, 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并不纯粹,掺入了太多杂质 。

这样很难发现生活中真实的美, 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使得生活丧失美感与快乐, 这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空虚匮乏的重要原因。

社会美育的现状会直接影响学校美育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人们在受教育历程中接受到的审美教育也就较少 ,从而导致现今社会人们的审美素养严重欠缺。

在学校美育中, 学生不仅要得到知识的输入与技能的训练,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社会大环境中, 功利主义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美育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素养的养成。

首先, 学校美育发展的局限体现在美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 ,现今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基本构成是音乐课与美术课。

美育课程教材内容将美分成了 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 等,显然将美的知识碎片化、概念化、机械化。

虽然当前社会各界已逐渐认识到美育发展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也采取了各种行动措施来推动美育工作的开展。

例如,学校增添美育的基础设施,注重培养教师的审美意识,教师开始认识到“因材施教”,注重挖掘学生的艺术天分等等。

诸如此类的表现看起来美育得到了加强,逐步走向正常发展轨迹,然而挖 掘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可以得知,其目的并不在于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提高,与人格境界的提升。

学校虽然添置了很多美育的教具,也增设了实施美育的场所,但 现实情况是它们长期闲置得不到利用,只是作为学校对外招生的宣传形象而已。

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美育活动,以及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由开设的艺术班、兴趣班等, 背后更大的目的是获取利益,来提升学校的名誉及总体收益。

在社会与学校共同造就的功利主义教育气氛下, 美育的性质与目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分数与考试升学变成了美育当前的终极目标。

对于很多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来说, 学习一门艺术变成了未来人生的唯一出路 ,家长们挖空心思,为了学生顺利升入大学,“另辟蹊径”。

没有从本质上反思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忽视“因材施教” ,不考虑孩子是否具有天赋,而是直接将其转到艺术班,甚至放弃学校课程,离开校园专门学习艺术。

这同时也 催生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艺术领域的艺考班。

学生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校内开设的学科科目,在家长的强制下还要每天奔走于各种校外补习班、艺考班。

导致学生没有休息自由活动的时间,精神世界匮乏,个性压抑,严重影响了其健康成长。

如此看来,美育沦为了当下应试教育的工具,失去了其真正的功能与意义,无法做到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更无法塑造健全的人格。

美育促进高效能积极人格生成的现实策略

高效能积极教学系统就是高效能积极人格的教学系统,是高效能积极人格培养的主渠道。

由高效能积极学习与成长和高效能积极引导与帮助构成, 高效能积极学习与成长是高效能积极引导与帮助的服务对象与目的。

高效能积极引导与帮助是高效能积极学习与成长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资源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谁也离不开谁。

美育促进高效能积极人格中各个要素的生成与发展 ,因此要以美育为实施手段,开展高效能积极教育。

教师作为高效能积极引导与帮助的主体 ,可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创造性地引导、组织和帮助学生开展高效能积极学习,促进学生高效地积极地成长与发展。

以立美教育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美感商数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仍然选择以真为美,以善为美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人类从未停止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时至今日,“美”依然是人们衡量事物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今, 一个人对于美的认知和创造,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更成为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 提高美感商数,即培养“美商”显得十分重要。

“美感商数”(BQ),即美商,指人类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对自身内在、外在形象的控制能力。

甚至还 包括了一个人在社交当中对于声音、仪态、言行、礼节等一系列涉及个人形象因素的控制能力。

事实上 “美”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反映结果。

美的创造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创品上,还有对主体自身的美的建立 ,即“立美教育”,它是一个独立的“美”的活动过程。

审美教育与立美教育是美育的两个基本维度。

其中, 审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善于审美的人 ,立美教育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目的是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美育”就存在着“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两个维度。

尤其重要的是,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要非常重视从美学角度对学生自身美(心灵、语言、行为、仪表美)的培育,要切实关注并重视“立美”教育。

“立美”就是在审美过程中把世界的外在美内化为个体自身内在的美 ,一种真和善体现的心灵之美,一种知、情、意的协调之美,“立美”的途径也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

由此可知, 要提升学生的美感商数,立美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我国当前学校美育仍处于十分薄弱的地位,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与社会对美育的重视明显提升。

但相比较于其他四育, 还存在对美育内涵、性质、功能等重要问题的认识模糊或误解的现象,使得美育的实施难以找到切实路径。

那么如何建构完整的学校美育, 必然要对立美教育多加重视。完善美育课程是学校美育开展的重中之重。

美育包含了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 ,因此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要重视按照美的规律培养人,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审美素养的“美的人”。

在完善“审美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立美教育”课程 。

这就要求 教育工作者要首先树立全面的美育课程观,充分挖掘和发挥身边的美育资源,使美育以更加务实的步伐走入学校课堂。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美育传统的国家,从孔子开始的传统教育就处处体现了礼乐教化的精神。

并且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十分深厚。

所以 在丰富立美教育课程时,可以融入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继承我国的美育传统,实现在感情体验中将外在道理内化于心,转化成个人的审美素养。

提高美商的同时也推动了高效能积极人格的建构。

营造积极的美育场所,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激发创造潜能

高效能积极人格的培养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终身修炼,这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人有积极上进赢得认可的本性,也有趋向轻松自在和自私的基因 ,壮大生命,充分发展,高效能地做事与奉献,需要有意识地克服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以免随波主流,安于平庸。

因此, 作为教师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也要首先塑造自身成为高效能积极教师。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研究教育规律与教育艺术,主动关爱学生,充满热忱与责任心。

积极主动且科学高效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乐观有为、高效能学习与工作,以做甘心奉献的高效能积极人为人生目标,为学生们树立榜样。

与此同时高效能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与积极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高效能积极人格。 拥有健康的兴趣,激发潜在的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发展状态。

在学校的教育当中,如何高效地开展美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对于学校美育的实施, 增加新的美育课程和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 创建实施美育的场所,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 ,为学生们营造更佳的自主学习环境与平台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是更为重要的。

因为高效能积极人格的培养 不仅需要具备高效能积极人格的教师来引导,还需要营造积极的环境来培养。

中国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 良好的环境对人的爱好习惯和修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创造环境和营造氛围是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必要环节,可以从融入自然环境、营造校园艺术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美育教学。

(一)将自然环境作为教学场所

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人性的完美状态就是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然而现代人类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危机之中,人的感性被压制,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发展使人类远离了自然。

这时就要 借助感性来唤醒人类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情感,来实现感性与理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这种关乎感性的教育就是“美育”。也因此, 将自然环境作为实施美育的场所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对自然进行任何的美化工作,只需要融入其中,在自然环境中实施美育,并 不仅仅让人找寻美景,而是让人深入自然,亲身体会自然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自然界的事物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人类对于美的概念将自然界的事物分门别类、对号入座是一种误解,这样恰恰忽视了自然的独特性。

自然界的丰富多彩超乎人类的概念世界,只有沉浸在大自然之中才能深刻体悟。

(二)营造积极美好的校园艺术环境

校园建筑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具有实际的功用价值,还有具备艺术审美价值。

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我认为两者可以兼容, 不仅为劳作的人们提供场所,也为身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学校建筑的审美价值不可忽视, 不仅可以成为学校的“外在名片”,也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与工作的美好环境。

同时 可作为实施美育的优良场所,为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美的体验 ,不仅仅是校园建筑,可以细致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都能融入设计与巧思,为校园生活增添色彩与乐趣,从而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鉴赏力,激发创造能力。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人们在选择商品的时候不仅追求功用,更注重设计感与审美享受,可以说日常用品与艺术作品越来越相似,普通的日常用具具有越来越高的审美价值。

这跟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是分不开的。

同样地, 在教学生活中,教具用品的选择上,可以倾向兼顾功能与审美的产品设计,选择这样的商品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工具。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且发掘他们的创造能力。

最后, 美育不等同艺术教育,但它与艺术最为密切相关。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仅有音乐课、美术课。应该 鼓励各门类艺术在校园里以不同形式进行传承、学习或展现。

艺术概念里 还包括雕塑、戏剧、戏曲、诗歌、舞蹈、摄影等等 ,科目繁多,形态各异。同时艺术包含虚构,因此它可以最大限度去包容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所以说在科目设置上, 呈现艺术类别的百花齐放 ,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兴趣,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明星

电影